赏析 注释 译文

眼中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时局政事越来越混乱,寒窗下身裹棉被,彻夜难眠。
那各在他乡的兄弟难以相见,痛悼我衣冠之士,苟活今日,是何年岁?
枯槐上聚集了蚁群无数,终不过南柯一梦,秋水中鸣噪着井蛙声声,却也能平添乐趣,自成天地。
哪里能寻觅僻静的青山,远远地隔开这污浊人世,我想要搭个小小的草屋,打发晚年时光。

注释
时事:时局,政事。
纷然:混乱的样子。蒙古灭金后,政局极其混乱,因此诗中有此“时事纷然”的感慨。
拥被:捂着被子,围着被子。
“骨肉”句: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句意。
衣冠(guān):就是衣冠之士。衣冠,古代士大夫的穿戴,因此,借用来指读书人,也指世族或官绅。
今日是何年:等于说“这是个什么样的年头”。
“枯槐”句:唐李公佐作《南柯记》,叙述淳于棼梦见去到大槐安国,娶了公主,当了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醒来后才发现所谓大槐安国只不过是庭前老槐树下的一个蚂蚁窝。后来便用“南柯”或“南柯梦”来表示富贵无常或人生如梦之意。诗中暗用这一典故,是借以表达作者在国破身囚之际的那种“人生如梦”的深痛感慨。
“秋水”句:既是写实际的景色,又是暗用《庄子·秋水》中井蛙的典故。元好问在诗中用这一典故,似是表示宇宙广阔,天意茫茫,自己无须心胸狭隘,为一国之兴亡而躅躅于怀。这与“枯槐”句一样,都是在亡国惨痛中的激愤之语,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此时想隐居青山,自成一清静天地的心情。自一天,自是一个天空,也就是自成天地的意思。一天,整片青天。
尘土:比喻污浊的人世。
庵:小草屋,茅寮。
华颠:花白的头顶,这里是借指晚年。颠,头顶,脑袋。▲

创作背景

  金宣宗天兴三年(1234)金亡后,诗人被蒙古军押至山东聊城,住在城内至觉寺。这一年深秋,诗人看着国破亲离,天下纷扰,自己又被拘管聊城,苦度着压抑凄凉的亡国囚徒生活,一时间,不由得心寒意冷,只想归隐青山,送却残年,于是作下该诗篇。

赏析

  本首诗从对往事的如烟如梦的回溯写起,一开始就显示出无限怅惘之感。首联“纷然时事眼中繁,夜不眠时拥被寒”两句,表达得十分清晰,流畅自然。这里的“纷然”,突显了诗人眼前时事繁多且杂乱无章,加上“益”字,更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纷然”的趋势,仿佛时事正在愈发地混乱无序。正因为诗人胸中充斥着如此繁多的“纷然”时事,使得他深夜仍无法入眠,只能裹着被子坐在寒冷的窗边,深思熟虑。这两句诗句互为因果:时事繁多导致诗人心烦意乱,难以入睡;而夜不能寐又使得他的思绪纷飞,各种想法纷至沓来。该联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深夜苦思的形象,更起到了提纲挈领、统领全篇的作用。

  颔联紧承首联,点明诗人“不眠夜”之所思。首先,“骨肉分离,异乡异县”。自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三月,蒙古军队攻陷了诗人的故乡山西忻州,导致他的长兄元好古惨遭不幸之后,诗人便四处流亡,辗转于河南的福昌、登封、南阳等地。随着汴京的沦陷,他又被蒙古军队囚禁在山东聊城。在这无尽的流离失所中,他与亲人分离,如今在深夜无眠的时刻,他倍感孤独,对亲人的思念愈发强烈。战争带来的种种苦难和不幸,使诗人对蒙古军队的侵略行为充满了深深的痛恶,这种情感在字里行间都得以体现。

  其次,“衣冠今日是何年”,沉痛地诉说了自己当前的屈辱处境。诗人本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诗人在青年时期拜入陵川学者郝天挺门下,专心钻研古典经籍。后来,他在金朝历任县令、尚书都省掾、左司都事等职位,无疑是受人尊敬的士人。然而,随着汴京的沦陷,作者被拘管,此后就一直过着亡国遗臣的辛酸生活。想到这些,他不禁发出浩叹:衣冠之士生活在今天,这究竟是怎样的年头。该句,是对蒙古新政权的悲愤的抗议。

  颈联也承接首联,继续点明诗人“不眠夜”之所思。首先,“枯槐聚蚁无多地”,是自叹浮生若梦和生活天地的狭窄。诗人使用《南柯记》故事,一则比喻世事变迁如梦,再则也诉说自己所处的实境。诗人在聊城被拘管两年后,由于离聊城不远的冠氏县县令赵天锡的帮助,才建了房子,从此开始过着遗民生活,以后虽几经迁徙,但生活仍然贫困窘迫。

  其次,“秋水鸣蛙共一天”,是自伤孤独之意。诗中活用两书典故,一方面,是写当时实景,在秋夜水塘中,蛙鸣阁阁,不眠者备感凄清;另一方面,亦是自嘲式的自比,在战乱之后,亲朋云散,知音零落,相与交接者甚少,诗人也变成坎井之蛙了,语虽达观,而仔细咀嚼,却沉痛无比。

  尾联点明诗人想到避世隐居之意。“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该联似乎是不经意地道出,显得轻松自如。然而,隐含其中的哀痛,直欲催人泪下。诗人对这个充满“尘土”的污浊的社会,已经深恶痛绝。他要与之决裂。然而,他能够做到的,也只有遁世避让,在无可奈何的凄苦中,了此残生。该联,不仅对颔联和颈联作了很好的概括,也把首联的形象表现得更为丰满,并且在含蓄曲折的笔致中,留下了悠远的意味,启人深思无尽。

  全诗浑融深蕴,哀怨苍凉,但却以枯淡之语出之,语语沉挚质朴,无叫嚣直率之病,却把沉痛入骨的亡国之恨表现得入木三分。▲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猜您喜欢

听李深之说绿护屏圣池歌

陈献章陈献章 〔明代〕

天风吹断云冥冥,阴崖露滴池水清。牧童投竿蛟龙怒,空山白日雷霆惊。

好事何人解寻觅,李生为我言历历。安得健步上峥嵘,万里直见沧波横。

更凭猛手碎嵯峨,一径密绕青松多。池旁是我安乐窝,近者青松远沧波,红尘溷溷如吾何。

扬州琼花

陈天麟陈天麟 〔宋代〕

髣髴犹称是汉妆,五花刻玉传轻黄。隔江坐想红楼里,插鬓应宜锦瑟傍。

疑似聚仙非我类,近邻芍药许同芳。将军且与花为主,免使丛祠作战场。

西湖竞渡游人有蹂践之厄

高斯得高斯得 〔宋代〕

杭州城西二月八,湖上处处笙歌发。
行都士女出如云,骅骝塞路车联辖。
龙舟竞渡数千艘,红旗绿棹纷相戛。
有似昆明水战时,石鲸秋风动鳞甲。
抽钗脱钏解佩环,匝岸游人争赏设。
平章家住葛山下,丽服明妆四罗列。
唤船催入裹湖来,金钱百万标竿揭。
倾湖坌至人相登,万从崩腾遭踏杀。
府门一旦尸如山,生者呻吟肱髀折。
西湖自是天下景,何况遨头古今压。
一时死者何足道,且得嘉话传千叶。
谏君御史门下士,九重天高谁敢说。
溪翁聊尔作歌谣,谨勿传抄取黥刖。

栀子花

舒岳祥舒岳祥 〔宋代〕

六出台成一寸心,银盘里许贮金簪。
月中不著蝇点璧。春过翻疑蝶满林。
陆地水光山院静,炎天冰片石坛深。
杨州只说琼花好,漠漠风水何处寻。

送王宗说寺丞归南京

梅尧臣梅尧臣 〔宋代〕

晏岁欲飞雪,满天含冻云。
犯寒单骑速,猎吹紫裘薰。
庭鹊还先喜,池鸿去始闻。
公应问贫贱,善说莫如君。

升彼高堂为毛太安人寿

顾清顾清 〔明代〕

升彼高堂,酌其兕觥。兕觥欣欣,春酒载盈。维彼硕人,是介是承。

硕人雍雍,厥德洵美。载其有家,维惠恭止。维惠恭止,休其承祉。

其祉伊何,兰茁其芽。处也家宝,出维国华。国华有辉,维帝宠嘉。

锡之鸾书,曰汝之报。汝考汝母,汝迪汝教。维往莫追,生也永耀。

硕人拜命,弗掖弗持。珠翟霞裳,象服孔宜。邦人来观,秩秩其仪。

其仪秩秩,其容有怿。乃筵斯堂,乃几斯席。硕人燕胥,笾豆有绎。

维南有山,维东有海。硕人寿考,终燕乐岂。山石弗砺,海波弗尘。

维彼硕人,于千百春。

晨兴散步和徐雪梅女士

曹家达曹家达 〔清代〕

晓凉露气浮苍藓,雨后波光泛绿池。啼鸟不知春去感,林阴如幕草如丝。

和张倅子仪送鞓红、魏紫、崇宁红醉、西施四

杨万里杨万里 〔宋代〕

洛花移种到松江,国也天香内样妆。
老里懒边无好思,为渠觅句却穷忙。

灵羊窟

黄非熊黄非熊 〔宋代〕

灵羊别去几何春,尚有悬岩旧窟存。
左右莫知归穴路,高低惟见去蹄痕。
千寻飞瀑垂峰顶,一洞寒云锁石门。
好是月明群籁寂,几声閒答树头猿。

送黄提干赴班

李昴英李昴英 〔宋代〕

不枉金闺贮一贤,唱名重见冕旒前。省闱见说第三赋,选调犹迟十八年。

据实语人南峤事,无多行李浙江船。壶山群彦官今紧,直谅如今合茹连。

© 2023 好牛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