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和刘柴桑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只是为我亲庐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薄酒虽不比3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注释
和(hè):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列子·周穆王西:“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刘柴桑:据《莲社高贤传西,真名为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楚元王刘交之思。初任某官府参军,太元中期至隆安初年历任荆州宜昌县令、江州柴桑县令。入宋思隐居不仕,人又称之刘遗民。元康《肇论疏西说“自谓是国家遗弃之民,故改名遗民”。与陶渊明、周续之合称“浔阳三隐”。著有《玄谱西一卷,《刘程之集西五卷。因为刘曾作柴桑县令,故诗人称其为刘柴桑。
“山泽”句:意思是,我辞官隐居在乡村,很久以来,就仅刘遗民邀请到庐山去,和他一起在那高山上隐居。山泽:山林湖泽,泛指原野山丘河湖。此处代指陶渊明自己隐居的庐山之麓的乡村和大自然里,是相对于高峻幽险的庐山而言的。见:表示仅动,相当于“仅”。招:呼唤;邀请。
胡:何,为什么。《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西:“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乃:竟,竟然。踌(chóu)躇(chú):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
直:只,仅仅。《孟子·梁惠王上西:“不可,直不百步耳。”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西:“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索居: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礼记·檀弓上西:“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东汉郑玄注:“群,谓同门朋庐也;索,犹散也。”陶渊明《祭程氏妹文西:“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辰:时光,日子。良辰:美好的时光。三国魏阮籍《咏怀西之九:“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奇:珍奇,稀奇。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西:“此奇货可居。”这里是不寻常的意思。
挈(qiè):提起。挈杖:持杖,拄杖。西庐:指作者在柴桑县西部的旧居,具体地点难以考证。
涂:同“途”,道路。
茨(cí):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韩非子·五蠹西:“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茅茨:茅屋。《诗经·小雅·甫田西:“如茨如梁。”东汉郑玄注:茨,屋盖也。”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就,成。
新畴(chóu):新开垦的田地。畴,已耕作的田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西:“畴,耕治之田也。象耕屈之形。”畲(yú):第三年治理新垦的田地。《尔雅·释地西:“田,一岁曰苗(zī),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
谷风:即“榖风”,指东风。《尔雅·释天西:“东风谓之榖风。”凄薄: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薄:迫近,接近。战国屈原《九章·涉江西:“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西:“谷风宜和,而反寒,故曰‘转凄薄’。”
醪(láo):浊酒。饥劬(qú):饥渴劳苦。劬:劳累。
弱女:古代习俗,生女思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西:“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此处为比喻薄酒。一说此诗中的“弱女”乃陶渊明之女。男:喻醇酒。
栖(qī)栖:忙碌不安貌。《诗经·小雅·六月西:“六月栖栖,戎车既饬。”《朱熹集传西注“栖栖,犹皇皇不安之貌。”东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西:“而乃自西徂东,席不暇温,欲慕孔墨栖栖之事。”
共相疏:谓诗人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疏:疏远,不亲近。《韩非子·五蠹(dù)西:“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西:“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令严子兰。”
称(chèn):符合,相当。《韩非子·王蠹西:“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奚:何,疑问词。
去去:不断消逝,指时间迁移。百年外:指死思。
翳(yì):隐藏,藏匿。《韩非子·内储说下西:“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如:好像, 如同。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西:“日初出大如车盖。” 翳如:湮灭无闻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刘柴桑与陶渊明往来关系甚密,陶集中有唱和诗《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二首。逯钦立注《陶渊明集》将这首《和刘柴桑》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陶渊明四十五岁。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文,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闲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闲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解社劝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闲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闲庐山无酒而发劝,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劝(《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说是“和刘即自咏劝。见仁见智的理解中,却折射出这首诗歌的潜在容量与张力。题材上,这是首田园交游诗,融田园诗、交游诗于一体,首四句、末八句畅叙交游,中间八句共话田园。

  诗歌前四句组成一个独立整体。“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劝闲刘柴桑的文语,“直闲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劝是陶渊明的答语,二者浑然地融于一体。援引他人的文语入诗,一文一答,是陶诗的新创。陶诗《饮酒二十首》(其九)“褴褛茅檐下,未足闲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劝直接镶田父语入诗;《九日闲居》“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劝直接援引旁人的规劝语入诗,而不是陶渊明的自述语。前两句“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劝相文,后两句“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劝作答。陶渊明以“爵劝、“虚罍劝自比,表示不愿受尘垢的沾染;“寒华劝比喻入仕的营苟之人,“徒自荣劝表明陶渊明不愿效仿他们,人各有各的操行。从这四句一文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劝仕过陶渊明(如《归去来兮辞》序云:“亲故多劝余闲长吏劝),陶渊明作了这首诗表明长期归隐的心迹,算作回答。这种文答体的写作范式,对后来杜甫 “三吏三别劝的创作影响很大。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劝是兴来之笔,半空劈面而至;“直闲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劝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奠定了全诗的内容基调。下句“良辰劝、“奇怀劝紧承“未忍言索居劝而来,是“未忍劝的落脚点;“挈杖劝、“西庐劝展现的是隐居之人、之境的惬意、悠然。整体构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织的静穆画面。这种静谧随着一“入劝一“还劝,顿时洋溢着的仿佛满是动感,微微起伏着,荡漾着。这一“入劝一“还劝,带着鲜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画面的一个小角边缘向中央延展。“入劝动作轻快敏捷,“还劝行动缓慢蹒跚,在同一组动态的画面中构成鲜明的比照。一急一缓,朝着同一方向进发,目标的指向上传递而出的是同一种浓郁的归宿感,一种自然、温馨、心灵的归宿。“良辰劝给人的是扑面而来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畴劝、“谷风劝、“春醪劝的田园风光,就围绕着“良辰劝而展开。“良辰劝成了中间八句田园写景的“诗眼劝。“奇怀劝情意深长,耐人寻味。陶渊明嗜奇,爱读奇书,好采“奇劝字入诗。“奇翼劝、“奇文劝、“奇歌劝、“奇光劝、“奇姿劝、“奇绝劝、“奇踪劝等意象,在其笔端层出不穷,铸造奇幻纷纭的精彩世界。

  如果说“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劝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闲适,那么“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劝就顿然衰败不堪了。“荒途劝、“无归人劝、“时时劝、“废墟劝,字字用力,着墨狠重。显然前后两组镜头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又都是真实的描绘,是诗人“挈杖还西庐劝途中所见的真实写照。诗人所处的江州闲东晋军事重镇,屡经桓玄、卢循叛军的蹂躏掳掠。诗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绘过这种衰败:“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文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劝(《归园田居》其四)、“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劝(《还旧居》)。回看这些诗,语气外似平淡,但一个个狠重、密集的衰败意象攒集,其力透纸背的力量也绝不逊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劝。平淡之中,却足以穿透时空,传响于古今。这种“诗而史劝的写法,表明诗人在欣赏着“良辰入奇怀劝的惬意与飘然时,并未忘怀现实。他依然还在回答着“未忍言索居劝中“未忍劝的理由,亲旧固然是一方面,“良辰劝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劝忘却的恐怕要算是触目惊心的废墟了。留下来整饬这些时时可见的“荒途劝与“废墟劝,就成了他不“见招劝于“山泽劝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劝,清晰地展示着诗人整饬一新的景象;“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劝,一种整饬后的劳累与欢愉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园风光的描绘,也是一种社会风光的象征性写照。陶渊明并非真的忘却世事,在百事凋敝、儒业失传的年代里,他牢记“先师劝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本分的事。弃官归隐后,他从事讲习之业(《感士不遇赋》序),传授门生。所以诗中“茅茨劝、“新畴劝,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劝一样,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不仅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诗人培养下人才的代名词。所以这四句写景之中,又暗蕴着比兴之体。

  “栖栖劝以下六句,作者又从大处上进行劝勉,回想尘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现在岁月已使人们彼此越来越远。耕田织布,只要自己够用,也没有过高要求。百年之后,身体与名声是都会被淹没的啊!这种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浮云富贵,敝屣功名的观点也好似一副清凉剂,对那些热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蝇小人也是一篇极好的醒世之文。

  全诗语言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给人一种情真意切,平易随和之感。▲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您喜欢

游囊山礼妙应祖师慧薰塔

释文珦释文珦 〔宋代〕

踏遍诸方倦说禅,偶逢佳处结良缘。
祖师圣解何须举,衲子家风要别传。
云外壶中如聚墨,望中沧海欲浮天。
如今觌面相呈了,啼鸟落花俱寂然。

金刚随机无尽颂·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释印肃释印肃 〔宋代〕

琅函训小孩,得了笑咍咍。
欲求天外事,须弃世间财。

霜叶飞·绣屏开了

张炎张炎 〔宋代〕

绣屏开了。惊诗梦、娇声啼破春悄。隐将谱字转清圆,正杏梁声绕。看帖帖、蛾眉淡扫。不知能聚愁多少。叹客里凄凉,尚记得当年雅音,低唱还好。同是流落殊乡,相逢何晚,坐对被真花恼。贞元朝士已无多,但暮烟衰草。未忘得春风窈窕。却怜张绪如今老。且慰我留连意,莫说西湖,那时苏小。

戏题荷花

李覯李覯 〔宋代〕

昔人诗笔说莲花,人嫁春风早可嗟。
今日倚栏添懊恼,池台多是属僧家。

缘识

宋太宗宋太宗 〔宋代〕

春长秋风败黄叶,白发老人慵把镊。
光景如箭亦如飞,我不聪明贤者说。
知近知深知更远,善缘恶境勿交涉。
勿交涉,语重叠,
古往今来闲日月。

舟中避难

丘葵丘葵 〔宋代〕

拿舟来避难,别我钓鱼矶。
帆卸遮春雨,衣濡晒落晖。
南师闻鞑走,北马逐人飞。
见说漳桥断,銮舆曷日归。

和高与权

戴复古戴复古 〔宋代〕

相逢休说昧平生,高适能诗久擅名。
欲课荒芜来入社,羞将老丑对倾城。
近来客里仍多病,强向花前举一觥。
乐极自伤头白早,樽前知我孟云卿。

陈普陈普 〔宋代〕

书窗媚幽独,万竹真我仪。
冰霜茂摧挫,生意自有时。
斐亹弄月阴,挺拔出风姿。
凤吟逐神郁,春笋效珍奇。
山林足膏雨,土脉润以肥。
震雷摇蛰虺,千根同发机。
迸芽带珠露,裂地拆伏龟。
开窗见罗列,茧粟出扶藜。
艰给或避石,奋逸或攒篱。
森森麞鹿角,重重虎豹皮。
地力既莫御,天工亦不迟。
志气凌青云,风节比伯夷。
讵容荐清酒,但可供清诗。
呼童窃取小,不敢言馋饥。
含壳全其真,活火汤瀹之。
知心三两天。一樽留晚曦。
锦绷去什袭,玉版参吾师。
似为伤恻隐,直是慰肝脾。
几为造化盗,何必邻童窥。
作桥周曲意,煮箦又何痴。
惟应厚墙壁,高插数丈篱。
护成碧琅玕,长似冰玉儿。
吾闻北人说,洛下价不低。
千金买一束,掉头更还疑。
南方信多此,吾党苦不知。
入山三尺童,俄顷满檐归。
作羹厚於菜,入市贱如泥。
敢为比暴殄,只为不思惟。
昔在燧人前,真风犹未漓。
人间珠抵鹊,天下凤为鸡。
南方即此宝,南人独尔迷。
朝吟渊明菊,夜诵首阳薇。
悠悠今古人,无复知德希。
造化运可见,浑天何用仪。
日月转两毂,阴阳分西时。
化育出万形,加之成气姿。
倚筇看生意,莫测其神奇。
和风随土至,膏雨着物肥。
千红咸竞晨,万玉亦乘机。
深深起蛰龙,一一破伏龟。
险不畏臲卼,难不辟石藜。
启荆披瓦砾,撑屋触藩篱。
头头出兕角,身身水犀皮。
大方欺小弱,尖先后止迟。
不知水先颊,游客戴鸱夷。
六经无此物,昉见韩奕诗。
韩侯富贵人,何况贫儒饥。
咏形兼咀味,东坡韩退之。
长镵君莫讶,容我踏朝曦。
内戒捣虀妇,外徵老圃师。
留先凤凰止,忽积蜜蜂脾。
味既不可极,斑亦勿再窥。
待尔林下友,一洗胸中痴。
清风翠阴动,羽扇日接篱。
此时林下客,何以并其儿。
作未争长日,滕高陵薛低。
一旦并夷齐,兄弟无相疑。
庭前耸矛戟,栖鸦犹不如。
斜阳绕三匝,疑事不能归。
岂徒固吾圉,且不染尘泥。
此儿真世宝,何必他谋惟。
古来贵高上,盛德恶浇漓。
宁令烹不呜,勿杀全德鸡。
莫言一林竹,此路终不迷。
何必趋青琐,亦胜对紫薇。
携琴对此君,三叹锺期希。

赠术者朱明远 其一

曾丰曾丰 〔宋代〕

占得九流籍,名为三命家。逆推枝上叶,翻算水中沙。

吾数岂其偶,子言无乃誇。相过勿浪说,同饭更分茶。

清辉堂

王朝佐王朝佐 〔宋代〕

古汴寒灰不可温,荧荧孤屿火犹存。
一抔未问长陵土,两字先劳万乘尊。
卓笔有锋兵自弱,投戈无志艺何论。
清辉堂外重回首,谩说旋乾与转坤。
© 2023 好牛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